
10月26日是山东省第31届环卫工人节在线配资知识门户,青岛水务固废公司的环卫工人们,用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的实际行动,为“城市美容师”的称号写下生动注脚。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打磨专业、坚守初心,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证明:环卫事业不仅有技术温度、责任重量,更有值得奉献一生的光荣分量。
吴海波,生活垃圾转运车驾驶员。对他而言,转运生活垃圾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责任心的象征。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份工作,每次出车前,他都对车辆进行细致的晨检,罐体密封条是否完好,液压系统有无异常,轮胎缝隙有无杂物,每个步骤他都一丝不苟,“车辆安全了,转运才能放心,城市卫生才有保障”,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旅游旺季的环湾路,车流密集如织,原本90分钟的往返路程,往往要多花一个小时。吴海波驾驶着近20吨重的转运车行驶在环湾路上,他时刻留意着路面起伏,生怕颠簸导致垃圾渗漏。每次卸料完成后,他总是清理干净舱门残留物再返程,他说:“多花点时间清理干净,才能杜绝‘跑冒滴漏’,不给城市环境添麻烦。”
王波吉,填埋场飞灰处置工。清晨五点,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,55岁的王波吉已在小涧西填埋场飞灰处置区忙碌开了。从20岁入环卫行业至今30余年,他用坚守见证了城市的生态蝶变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时,王波吉是填埋场上的推土机驾驶员,每天的工作就是驾驶着推土机把一堆堆的垃圾压实、填埋,再把填埋场修建的美观、无污染。生活垃圾“零填埋”后,王波吉转为了垃圾飞灰填埋工。面对新的工作岗位,他快速适应,学习飞灰规范处置流程,带领同事制定科学填埋作业方案,创新“专人指挥、专人吊卸、集体覆盖”工作流程,确保飞灰吨袋摆放误差不超过5厘米。转岗至今,王波吉带领班组已累计规范处置飞灰24万吨,在他心里“守住生态底线是积德行善的大事”。
吕宝鹏,垃圾浓缩液处置团队负责人。牵头开展了焚烧渗沥液替代外加碳源试验、生化池消泡方式优化等一系列技术改造,参与并完成了“蒸发系统预处理分离技术研究”“浓缩液全量化处置研究”等六项科技创新项目,推动沼气发电项目成功落地,每年节约电费100余万元。为解决填埋沼气的环保隐患,最大程度挖掘其经济价值,吕宝鹏带领班组开展沼气发电技改项目。面对高温等恶劣条件,吕宝鹏与工人们并肩作战,在现场挥洒汗水。他白天奔波于现场与各施工单位之间,协调解决现场问题;晚上则埋头于资料堆中,学习沼气发电的相关知识和技术。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精神,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,该项目每年可产生沼气710万立方米,发电1406万度。
徐强,设备维修班长。作为负责42台套大型设备维护的“大管家”,徐强扎根机电维修岗位数十载,以匠心守护着城市垃圾转运的“生命线”,用坚守诠释着环卫人的责任与担当。严寒时,他组织人员放空设备、管道内的存水,包扎裸露管道,防止冻裂。酷暑中,他顶着馊味清理污水管道,一天更换3套衣服仍冲锋在前。无论是攀上10多米高空检修灯具,还是下到5米地下修复雨水井,抑或是在屋顶半米宽通道巡检配电设施,只要工作需要,他总是二话不说背上工具袋就去干。在他的带领下,他所在的班组屡次突破技术难关,更换阀芯替代总成降低平衡阀维修成本,将主动轮改为分体式并更换轴承,实现4年“零”故障,他们将“不怕苦、不怕脏”的环卫精神镌刻进了每一次维修作业中。
宋菲菲,厨余垃圾处置技术骨干。作为2023年毕业的新时代环卫工人,她凭借勤奋钻研与创新实践,迅速从职场新人成长为团队技术骨干。她参与编制了青岛市环卫行业首个国家级团体标准《厨余垃圾干式厌氧处理厂运行维护技术规程》,为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贡献了力量。针对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硫化氢带来的生产运营与环境安全难题,她牵头开展专项研究,经过上百次实验,成功将硫化氢浓度从3500ppm降至500ppm以下,为企业节约成本50余万元。在厨余沼渣资源化利用方面,她通过盆栽反复实验,证明施用沼渣的作物长势优于普通基肥,为沼渣找到了“变废为宝”的新路径。未来,她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垃圾“无害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”处理,用实干担当书写着新时代环卫青年的精彩篇章。
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,像吴海波、王波吉、吕宝鹏、徐强、宋菲菲这样的环卫工人还有很多。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,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,用辛勤的劳动为自己的节日增添光彩,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对城市的忠诚与奉献。
(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)
易速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